一汪碧水 厦门筼筜湖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023年10月29日

白鹭翩翩从湖面掠过,划出一道道优美弧线。放眼望去,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草木葱郁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如今的筼筜湖,一次次“美”出新高度。它就像镶嵌在鹭岛中的一颗绿宝石,不仅是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的“门面担当”,更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范例。

如今的筼筜湖,一次次“美”出新高度,为实现河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记者 张奇辉 摄)

习在厦门工作期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亲自组织推动厦门筼筜湖治理工作,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近四十年来,我市始终坚定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理念,构建共治共建共管共享格局,全面推进美丽筼筜建设。

经过系统综合治理,高颜值生态文明新画卷正徐徐展开,如今的筼筜湖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成功蝶变为“都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极大提升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和生态幸福感。

看着如今水清岸绿的筼筜湖,一些新厦门人可能想象不到:曾经,这里一度成了令人望而却步的臭水湖。

筼筜湖曾是一个天然避风港。海湾细长,宛若臂膀,由西向东,挽住厦门岛。渔船入夜停靠,灯火绵延。“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筼筜渔火”,便是厦门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20世纪70年代初,因城市发展需要,厦门筑堤围湖,在筼筜港西侧建设起了一道1.7公里西堤,从此筼筜港转为封闭的内湖,面积仅剩1.6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随着湖区周边高强度的建设开发及人口的快速增加,筼筜湖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筼筜湖1.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需承担市区37平方公里流域的泄洪排涝,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每逢雨季,汇水面积内的各种污染都对湖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市筼筜湖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忆,当时,即使在晴天,湖区周边相连的大小排洪沟带来的点源污染,仍不时影响着湖区水质。

此外,由于截污不到位,水体流动性不佳,筼筜湖区水体黑臭,生态恶化打响筼筜湖综合治理硬仗,迫在眉睫。

从昔日的臭水沟变身高颜值的“城市会客厅”,筼筜湖治水的一大秘诀,就在于强有力的“指挥棒”。

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自此开启了筼筜湖的蝶变之路。

多年来,市、区历届党委政府接续奋斗,不断强化治湖工作“党政同责”治理保护机制。时至今日,筼筜湖已完成四期综合治理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第五期综合整治和流域正本清源工作,逐步实现了从“湖水基本不臭”到“晴天污水不入湖”的目标。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我市久久为功提升筼筜湖生态环境质量,这才实现了筼筜湖水环境的大幅改善。

如何才能更好地除“病根”?开展源头控制工作。至今先后关停、搬迁125家污染企业,建设16座污水提升泵站、1座海水泵站,分期完成对湖区周边 36条排洪沟、27个大型排洪沟口、数十个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湖。

开展“正本清源”工作。我市在筼筜湖周边85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逐步实现汛期“污水零排放”。同时建设西园调蓄池,加强前期调蓄。此外,坚持每10年对筼筜湖进行一次大清淤,五期全湖清淤工程累计清淤约550万立方米。同时,因地制宜地将淤泥用于白鹭洲、白鹭岛的筑岛工程,共修筑环湖林荫步道27公里,有效减少环湖周边水土流失。

搞活水体、美化环境,则是在为筼筜湖通“经脉”,提升环湖整体环境品质。其中,包括创造性利用自然潮差纳潮吞吐动力,建设西堤闸门和6.5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提升水体交换能力;沿湖兴建公园绿地,打通两岸14公里环湖步道,形成“四湖六园”的“城市生态会客厅”格局;种植9个品种、约2.6万平方米红树植被,打造闹市区“家门口”的红树林,吸引大量鸟类和海洋生物前来栖息繁衍,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图景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筼筜湖的治理,不再只是管理者的工作,而是厦门人共同参与的“家事”。这种齐抓共管的氛围,得益于不断完善的管理机制。

我市率先打造“一套法、一规划、一基地”全面治理体系,颁布市级层面《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治湖法规,编制《筼筜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系统化方案》《厦门市筼筜湖区专项保护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形成系统化治理体系。同时,成立筼筜湖片区大提升专项工作组,市区党政领导任湖长,构建起市区街道三级管理体系,为湖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机制保障。

在筼筜湖治理治水护水过程中,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专家、干部、群众等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推动治理。沿湖居民更是主动参与湖区志愿管理,湖区公园管理的“市民园长”模式,实现共治、共管、共享。2020年全国首创的“市民湖长”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市民参与湖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加快生态产业绿色发展, 以“生态+”理念,推动筼筜湖片区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开花结果。

“我市先后出台《思明区鼓励总部经济发展办法》《思明区加快总部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等多个总部经济相关扶持政策,以生态资源带动片区提升,吸引一流投资。”思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片区内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厦门设立的企业等区域总部、知名高科技企业和企业总部落户,集聚滨北超级总部集中区,形成“两带两区”的生态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探索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经济新引擎。我市依托筼筜湖现有山水脉络,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设,高起点谋划推进“城市阳台”体系,进而推动生态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一个全域生态旅游的“大厦之门幸福思明”新模式。

推动生态文化共享发展,塑造区域旅游新特色。目前,片区融合了闽台文化、华侨文化和海洋文化。筼筜书院、白鹭女神、鸽子广场、南湖公园、海湾公园等文化与休闲场所,成为白鹭洲地标式景观。金鸡百花电影节和厦门马拉松比赛的举办,实现“以节促产”“以赛促产”,形成“文化+旅游”“赛事+旅游”融合新样板,实现生态资源与文旅资源有机结合。

筼筜湖的蝶变,是生态样板,也是一扇窗口。不仅浓缩着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而且,透过这扇窗,让人窥见厦门绿色发展的生态自觉,为实现河湖“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筼筜湖畔,白鹭低飞、碧波荡漾、游人如织,高颜值新画卷正徐徐展。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