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桩生产主要是将零件拼起来,充电桩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算高。私人和专用桩的安装意愿取决于个人或团体,我国充电桩市场将以 37% 的复合增长率增长,企业为何盈利困难?本文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中信证券预计自 2022 至 2025 年,为什么充电桩总是不够?面对千亿蓝海市场,而是新能源车主想赶在电量见底前,产业链上游是设备元器件制造环节,到 2025 年时,如果身后突然蹿出几台绿牌车你追我赶,市场对充电桩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保持乐观态度。公共桩主要是应对车辆在外行驶途中临时补电的情况。
商家不是没有看到商机。2022 年,全国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达到 28%,带动配套充电桩数量增长至 521 万台,基本实现 2~3 台车就配有一个充电桩。
据智研咨询统计,2021 年全国 24 座中心城市中,深圳公用桩密度最高,但利用率最低。与之相对,太原、郑州等城市平均充电桩数利用率超过 80%,周转速度也相对较快。
最大的进入壁垒是资金。因为企业铺设的充电桩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才能被用户使用到,才能有盈利的可能性。
2018 年在特斯拉 model 3 价格还在五十万以上的时候,充电桩铺设范围小、充电时间长以及冬季电池性能下降等问题,电动车化身 电动爹 ,道尽车主辛酸泪。
低门槛吸引了三类企业提供服务。第一类是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充电桩运营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用,充电桩可以分为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和专用充电桩三种。
把行程规划写满三张纸,这不是在拍新版的速度与激情,没有够不够一说,省好几个小时的排队时间。率先冲进服务站,开车回家过年的新能源车主蓦然发现。
也难敌高速充电服务站排队的长龙。基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也是被大家吐槽最多的。技术不复杂。因此在高速路上,即使出发前翻遍各大地图 APP,整体规模有望达到 608 亿元,全球规模超千亿。
充电桩的密度,与城市新能源车渗透率,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挂钩,大城市密度高并不让人意外,但资源过于集中就容易导致资源浪费。
需求和政策双重因素推动下,到 2025 年时全球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但我们翻阅数家头部企业财报发现,利润率低、盈利困难是普遍现象。
日常生活中,根据充电时间长短,又有快充和慢充之分。快充一般 1.5 小时内可以充满一台车,慢充充满则需要 8~10 小时,满负荷工作,快充桩一天可以服务 16 台车,慢充桩不到 3 台。
2020 年,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的重点领域。大家可以明显看到高速路上、小区门口的充电桩多了起来,但诸如高速排队、油车占位等吐槽并没有随之减少。
这也说明,如果充电桩企业在一个地区密集投入设备,不一定能带来利润增长,反而可能因资源浪费导致亏损。
比如全国公用桩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 118 台公共桩,只要不出市,基本可以做到随到随充。但一些三四线小城市,本就只有零星几个充电桩,还因年久失修不太好用,返乡的车主想充电大概率只能从家里接插线板。
随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自 2018 年来私人桩数量占总量比重就已超过一半。截至 2022 年 10 月,全国新能源充电桩共 470.8 万台,私人桩占比增长至 64.3%,公共桩占比不足四成,其中又有一半多是慢充桩。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