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打造“快乐星球”2023年3月24日

亲自把创意转变为实物作品。代码的世界深深吸引了他们。一些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程序设计基础的学生,在软件设计区体验软件编程、3D建模、平面建模、PCB制图、产品发布宣传等软件设计课程,从而体验成为“校园工程师”的成就感。学生不仅学会了电子开发、程序设计等基础技能,下课时是合伙人。在创意讨论区进行科技创意演示、共享科技创新图书,在科技工场的不断学习,但没想到的是“一入编程深似海”,许多刚接触科技工场的学生都是出于好奇,竞赛时是教练;在硬件制作区利用电路板雕刻机和热转印技术制作电路板,在产品加工区对硬件和结构件进行组装美化甚至制作完整独立的科创产品,还可以在创客空间体验相对高端的创新课程。教师只是引领者和辅导者——学习时是导师,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教育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生动,日益呈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泛在等特点。在信息化背景下,让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探索可推广、可持续、可升级的教育教学实施路径,逐渐成为学校面向未来发展的崭新课题。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中学以“厚基础、深普及、浓兴趣、重体验、育思维、铸品质”为建设思路,以“理念、课程、课堂、活动、技术”为战略支点,完成了从封闭到开放、从简单到丰富的创新学校建设,开发了以“科技场”为核心的“场中教—场中学—场中育人”模式,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一所学校为什么被学生称为“快乐星球”?在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中学,科技工场、编程广场、实验超市等一系列实践场所成为学生“边玩边学”的科技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学校开设了创意设计、微电影、数字故事等十几门选修课,让学生在充满科技趣味的“快乐星球”主动探索、不断成长。

让学生走进科技世界体验科技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直是学校的不懈追求。科技工场帮助学生通过“学中玩、玩中学”,在交互式、体验式课堂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

“请在10分钟后提醒我,练习时间结束!”“好,倒计时开始!”这不是两个真实人物的对话,而是学生陈伟、陈宇轩为智能音箱设计的人机对话小程序。在科技教师的指导下,两个学生应用树莓派、Arduino、Microbit等系统进行自主编程并设计科技作品,他们表示“玩着玩着就把知识技能都学到了”。

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科技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上课时是辅导员,而且充分开发了动手能力,比如。

数控机床、3D打印、激光雕刻机、物联网、微电影、人形机器人……当这些科技装备出现在课堂会是怎样的场景?学校有一间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移动教室”——科技工场。这间600平方米的“移动教室”分为教学、研讨、课程、加工等区域,涵盖八门课程和几十个项目方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选修方向和社团活动安排,自由选择学习和实践项目。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玩转各种科技设备——可以通过车床铣床及木加工等机械设备,生产金属或木质结构组件;可以用矩阵式3D打印机,打印实体模型;可以用激光切割机,通过AutoCAD、Core1DRAW等软件进行图形设计、组件切割、作品搭建;可以应用树莓派、Arduino、Microbit等系统,进行多种智能设计。

在讲义编写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清晰规划了不

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带给学生完整的学习体验,兼任科技辅导的各学科教师也围绕“科技场”积极挖掘科技课程的内涵,结合各自开设的个性化选修课程编写选修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