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对谈戴锦华实录:“恐弱”是“慕强”的翻版?话语体系包括哪几部分

戴锦华:阅读本身是很愉快的经验。其中,最先触动我的是两个女性学者间的坦诚相见,她们如此直接,如此具体,而又毫不造作地描述和分析了都市青年以及中年女性面临的具体问题。坦率地说,就我个人经验而言,她们所讨论的问题于我有些陌生。我只能猜想,那些如此热烈地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中国青年读者们,这部作品大抵触动了她们内

我们按照对过去一年出版文化的观察,是新京报书评周刊的例行传统,为了给读者朋友们带来更具体的解读,在撕裂与创伤难以弥合的当下,我们相应举办了四场深度阅读活动。对话与回响。戴老师读完《始于极限》的感受是什么?书中提到的日本年轻女性的境遇和您在国内观察到的问题有何相似或不同之处?过去这一年,2月18日至2月20日,我们或许都曾怀疑过对话的意义。本届已经是第19年。举办年度阅读盛典,

分成了四大书单——凝视与想象,今年阅读盛典的主题为“时间的眼睛”,搭配这四个主题书单,我们是否还能通过对话望向并抵达彼此?记忆与留白,视野与方法,记录时间在出版行业留下的痕迹。2022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时间的眼睛”在北京观唐艺术区美术馆举办。

2月20日,我们举办年度阅读盛典第四场活动“开场:一份女性主义的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与两位翻译嘉宾东南大学日语系主任陆薇薇,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古市雅子做客活动现场。当她们在中文世界中首次相遇,会如何开启这一场女性主义对线新京报阅读盛典第四场活动“开场:一份女性主义的邀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上野千鹤子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左一)共同做客现场。摄影:新京报记者王嘉宁。

上野千鹤子:我接受了来自中国媒体的犀利采访,我觉得中国采访者比日本采访者更能切中要害。比起差别,我感觉大家其实有很多共通点。像铃木凉美那样的年轻一辈,成长于少子化时代,备受呵护,她们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有过很多冒险的尝试,也因而受到很多挫折。与我们这代不同,她们的烦恼在于选项过多(由于不知如何选择而手足无措)。而这一烦恼也源于当前社会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在日本、韩国、中国都有类似的现象,我深刻感到中日韩女性有很多类似的烦恼。

这是一份来自女性主义的对话邀请。我们邀请到两位“过来人”——上野千鹤子与戴锦华。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相遇时刻。一位是第一个在日本开设女性学的先驱,一位是中国大陆最早从事女性主义理论的学者。尽管彼此素未谋面,但她们都是深入参与本国女性主义实践的行动者,也曾切实地鼓舞过许多代女性。当她们在中文世界中首次相遇,会如何开启这一场女性主义对话?她们对彼此的好奇是什么?她们又将如何回溯不同时期的东亚女性主义历史?作为过来人,她们如何理解新一代的女性主义实践?又如何解读当下种种纷争的性别议题?

我们先从一个读者都很好奇的问题开始。2022年以来,上野千鹤子老师有多部作品相继译介入国内,其中引发广泛讨论的是《始于极限》。这部作品出版后,您与铃木凉美接受了许多来自中国的访问邀约及提问。请问上野老师,在与中国读者交流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和您在日本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异同?